热门搜索:   英语  课程  MBA  管理  培训  平面设计  出国留学  教育  海外留学  安全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页 » 新闻 » 行业新闻 » 正文

炒作“高考状元”的闹剧何以频繁上演?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7-30  浏览次数:197
核心提示:作者:史亚雄制作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网  近日,敕封高考状元、请状元代言,给状元赠送房产,出重金奖励状元

作者:史亚雄制作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网

  近日,“敕封”高考“状元”、请“状元”代言,给“状元”赠送房产,出重金奖励“状元”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为何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不公布、不炒作“高考状元”,而有关炒作“状元”的闹剧仍然屡禁不止?

  7月25日,来自甘肃、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山西7省市自治区的10名高考“状元”在山西晋城接受“康熙皇帝”敕封。10名高考“状元”身穿状元服,肩批大红花,骑着高头大马进入广场,“康熙皇帝”敕封他们为“第一甲状元赐进士及第”,每人赏“诏书”一册、人民币10000元,《康熙字典》一函。

  7月14日,甘肃某旅行社推出“与状元同游泰国”项目。

  7月11日,吉林省吉林市某基金在当地文庙博物馆为“高考状元”和优秀高考学子举行颁奖仪式,让“状元”们戴大红花走红毯,过状元桥,拜揭孔子先师,感恩老师,并共同接受5000-20000元的奖励基金。

  7月9日,湖北某文化园为省文理科“状元”、理科“榜眼”分别颁发奖学金,还让“新科状元”骑上大马游园,专人鸣锣开道、牵马执鞭,引来众多游客和媒体围观。

  同是7月9日,福建泉州高考理科原始分第一名获一家房地产公司“奖励”价值20万元的单身公寓。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奖励,激励更多学子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国家栋梁。

  ……

  有人认为,频频出现的“高考状元”炒作现象背后的原因,总结起来就是名和利的追逐。一方面是商家为了利益,用尽手段宣传;一方面是媒体为吸引眼球,极力拔高“状元效应”;另一方面是学校配合宣传提高自身知名度。

  蒲公英评论作者禤支兰认为,实际上,这就是景区的一个营销手段。山西晋城皇城相府是国家5A级景区,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这也是给状元人手一函《康熙字典》、去陈家私塾的原因。其实状元的一举一动都是在配合景区的宣传。

  蒲公英评论作者朱四倍认为,“状元”成了当地宣传的道具和木偶。“7省高考‘状元’在山西晋城骑马游街,接受‘康熙’敕封。” 能说其中没有商业的图谋和利益的考量吗?看似是“状元”在游街,实则出风头的是举办方。获利最大的是发起者。对商家而言,有效利用“高考状元”,已成为提升影响力的市场营销策略。

  “高考状元”可以成为某个学校、某个地区炫耀的资本。过于商业化的包装宣传会误导没有辨别能力的家长和学生,会扭曲社会价值观。无论是“高考状元热”还是炒作“状元秀”,都是诱导公众唯分数至上,加重应试教育,只会导致教育更加功利化,与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社会应早日理性对待“状元”,而不是在非理性之风里愈陷愈深。教育是对人类灵魂的引导和塑造,而不是培养高分低能者和制造升学率。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是德、识、才、学诸因素的综合效应。

  马鞍山文明网网友“醉江南”认为,热捧“高考状元”也是教育政绩观偏颇的反映。由于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缺失,对于学校办学成绩的认定也很模糊与随意。于是,便出现了极度功利化与浮浅化的教育政绩观,而“高考状元”是学校优质教育最好的证明。正因此,学校才不惜一切代价,对“高考状元”大肆宣扬。

  也有人认为,“高考状元”频被炒作还有传统文化因袭和“状元”们缺乏独立思想的因素。

  蒲公英评论作者刘义杰认为,重奖状元还有文化传统上的因袭。一项调查显示,51.0%的受访者确认自己身边有过重奖高考状元的事例,很多地方的富商、华侨、慈善组织也喜欢奖励状元。其中虽有为吸引眼球的因素,但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传承,在旧时代,社会贫穷,富人能力也有限,只好选取出类拔萃者加以奖励帮助。但现实是,时代变迁了,奖励方式却仍然按以前的套路出牌,雪中送炭变成了锦上添花。

  不管是商业对状元的绑架,还是文化传统的因袭,关键都在于人们仍然没有扭转功利教育的视角。大家仍然将如今的“状元”当成昔日的状元,殊不知,昔日的状元是功成名就,要为官做宰了,而如今的高考状元的人生不过刚刚开始,根本没有骄傲的资本。现实中有多少状元都“泯然众人矣”?闹出“高考状元骑马受封”的羞愧之事,可见如今孩子的教育是多么不成功,而没有状元说不的原因就在于,缺乏独立之精神,思想之自由。

  或许,想要消除让人颇为尴尬的炒作“状元”现象,首先要做的就是让“状元情结”退出历史舞台。

  蒲公英评论作者李兴旺认为,“状元”是“科举制度”的产物,因而它是科举制度的代名词。一提到“状元”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跃龙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十年寒窗无人问,金榜题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非常功利的目的追求和势利的人情世态。古人早已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些,所以才有《儒林外史》这样的讽刺经典传世。

  时至今日,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还在用“状元情结”和“科举思维”做事,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羁绊。孔子在说“必也正名乎”后有一段著名的推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有时候,一个概念的使用是关乎社会兴衰的。因此,要让“状元情结”不再继续发酵,就很有必要让“状元”这个词退出现代生活的舞台,这其实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要义之一。

  结语  表面上看,炒作高考状元涉及到方方面面,已经形成一条利益链,但实际上,还是人才选拔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以及唯高考分数论英雄的观念所致。从这个角度看,整个教育评价体系可能还没有改变,至少,我们脑海中的固有观念和实际表现与我们所追求的改革方向还是大相径庭的。(中国教育报刊社蒲公英评论出品,编辑史亚雄制作)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留下你的真实点评

 
 
 
资讯排行榜
推荐图文

 
网站主页 | 人才招聘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隐私 | 分站加盟 | 线下汇款 | 会员升级 | 网站地图 | 帮助手册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