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培训  管理  课程  英语  MBA  电脑  教育  会计培训  职称  培训课程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页 » 比价 » »

“我与中国教育报的故事”征文:它是治校好帮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7-02    浏览次数:318
 

作者:陈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寻找忠实读者“我与中国教育报的故事”征文 

中国教育报 治校好帮手

  在近20年的校长生涯中,中国教育报一直陪伴在我身边。在我看来,她就是一位金点子频出的“助理校长”,是校长治校的好帮手。 

  在1996年任校长前,我很少接触中国教育报,担任校长后,收发室的同志每天都按时把报纸送到办公室。经过认真阅读,我与她一见如故,再也难舍难分了。 

  担任校长之初,很多方面的工作都比较迷茫。每天上完课,我沏杯清茶,就开始品读中国教育报,读着读着,思路清晰了,工作起来也得心应手了。 

  她助我立治校之魂。一次读报纸,她真诚地告诫我,三流校长搞“片追”,二流校长重科研,一流校长兴文化。可见,文化是学校之魂。立什么魂,建怎样的学校文化,一时又难住了我。就在我困惑之时,我阅读了《从生命化管理出发》、《以个性化教育营造青春校园》、《让爱遍布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学校要现代化更要有文化》等文章,渐渐悟出了真谛。结合实际,同教师广泛讨论、提炼后,我校形成了以“真爱无痕,追求卓越,为学生和谐发展幸福人生奠基”的核心文化理念。真爱文化确立后,学校有了校魂,教师把真爱刻于心、化于行,学生每天沐浴着教师真爱的阳光健康快乐成长。为此,学校也被评为全县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她助我建书香之园。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推介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使我走近了朱永新、程红兵、张文质等名家,点燃了我创建书香校园的梦想,提出了“读书的教师最美,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和享受”的目标。学校成立了教师阳光读书会,我为教师做读书辅导报告;每班建起“好书交换站”,开展美文大家读、一天阅读一小时等活动。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学校成为书香校园,形成了师生爱读书的风气。工作在浸润着书香的校园,深感中国教育报这位“助理校长”真是功不可没啊! 

  她助我走课改之路。中国教育报是我校课改的好向导。江苏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河北衡水的导学案等经验,我们学习后获益匪浅。借鉴他们的思路和理念,我校扎实探索,制定了真爱课堂、激情课堂、快乐课堂、高效课堂的标准,教师扎实开展研讨,课改热情高涨,成效明显,教师“教”的转变彻底带动了学生“学”的转变。 

  中国教育报是一位称职的“助理校长”,扶我上马,还送我一程,使我由困惑走向成熟。说一千道一万,最后凝聚成一句话:愿中国教育报永远是校长的益友、教师的良师。(作者为湖南省临澧县二完小校长 陈明) 

  《中国教育报》2013年7月2日第2版

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国教育报创刊30周年。为了加强报纸与读者的互动,中国教育报启动“寻找忠实读者——我与中国教育报的故事”大型征文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一批坚持读报用报的忠实读者,征集读者、采访对象与中国教育报的经历和故事,收集广大读者对中国教育报办报的意见、建议。从今天开始,本报开辟专栏刊发部分约稿和征文。

  湖北省武穴市实验高中教师 方军勇:读报剪报助我专业成长

  读报,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我对报纸的兴趣由此而生。等我走上工作岗位,有能力订阅报纸之后,就开始自己的剪报生涯。>>>详细

  中国教育报山东记者站副站长 张兴华:常念帮扶 常怀感恩

  那是1983年春天的一个早晨,我受老校长的委托,到莱芜县教育局参加一个座谈会,便认识了中国教育报。从那天以后,我便成为中国教育报一名通联员。领报、分报、贴报、读报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详细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高中教师 李文忠:在我的成长路上洒满甘霖

  到2013年,我从教已整整30个年头,一直未中断订阅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报是中国教育界最权威的报纸,用“一份报纸在手,便知天下教育”来概括她,一点也不显得过分。在30年的教育生涯里,中国教育报始终伴随着我。>>>详细

  福建省安溪县金榜中学教师 林文房:我给中国教育报挑错的情结

  与中国教育报结缘,是在1996年。说来却也别有一番情趣。当时,我参加了一堂教研课。课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存在错别字的现象。身为一名物理老师,加上自己的“倔强”,认为凡事“以物论理”,尤其是语言文字,更当遵循一定的规范。

  厦门双十中学教师 许序修:中国教育报助我专业成长

  1979年9月,只有初中文化的我,以知青的身份到中学任教。由于底子薄,父亲怕我误人子弟,先是为我订了人民教育杂志,1983年下半年又为我订了中国教育报。自此,阅读中国教育报成为我每天的必修课。>>>详细

  陕西省咸阳道北中学教师 呼秀珍:我为报社评报 报纸为我导航

  我一直在教学第一线,长期以来都是带两个班的语文课,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年级组长,担子很重。但13年来,无论工作多么忙、人有多么累,评报工作我从未落过一个月或晚寄过一次。一年12张评报表,13年就是156张,张张按时寄出。>>>详细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书记 刘永和:中国教育报助推教师小课题研究

  2004年的某天,一位专家问了我一个尖锐的问题:一线教师为什么对课题研究并不热心?作为当年的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所长、一个地区教育科研的“掌门人”,我为这个问题纠结了很久,经常彻夜难眠!>>>详细

  中国教育报上海记者站原站长 陈亦冰:风雨三十年 难忘三个“一”

  30年前,我在济南参加了中国教育报正式创刊前的第一次通联会议;30年后,我依然是中国教育报的一名老兵,行进在这支业已成熟的新闻队伍中。三十度春风秋雨、雪泥鸿爪,每一痕都记载着曾经的艰辛;青灯微光,每一缕都映照出战士的忠诚。>>>详细

  中国教育报湖南记者站副站长 李伦娥:激情燃烧的日子

  “激情燃烧的日子”,是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的题目,也实实在在是我任中国教育报记者18年的真实写照。几经努力,辗转几个岗位实现记者梦的时候,我已经不年轻了,是一个6岁女孩的妈妈。但是因为梦想成真,我觉得从来没有这么年轻,从来没有这样精神饱满,从来没有这样富有激情和创造力。 >>>详细

  中国教育报湖南记者站副站长 刘际雄:往事如诗 人生如歌

  1981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原湖南省常德地区教育局,1984年奉调到地委办公室秘书科做副科长,开始自己的行政生涯。1986年湖南推动教师归队,常德被确定为典型,于是年初我又回到地区教育局做了办公室主任。一次偶然的机会将这一切做了改变。>>>详细

  中国教育报原副总编 刘永曾:“诫语”与“砺语”

  中国教育报走过30年不平凡的创业、成熟、创新的发展阶段,这在于新老报人是个充满追求、勇于创新的群体,在于新老报人对新闻不懈地开发、运用、把握之中,又植入自己的草根经验,而赢得自身在媒体界的地位,砥砺我们勇敢承担起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道路的正确导向,推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详细

  中国教育报刊社原社长、中国教育报原总编辑 赵书生:记者的责任和使命

  早在我升入高中的时候,就对记者这个职业充满了向往。所以,当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并且可以在文学和新闻两个专业中自由选择的时候,我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新闻专业。然而,直到1993年来到中国教育报工作,在此后的15年里,我才逐步认识到了新闻工作的意义,体会到了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详细

  中国教育报原副总编辑 郭振有:亲切的关怀 时代的使命

  中国教育报的创办,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件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大事。她在教育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承担着为教育改革开放鼓与呼的历史使命。中央领导、教育部党组对她寄予厚望。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把她作为良师益友。她是党和政府关于教育工作的最可信赖的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特别喜欢的喉舌。>>>详细

  中国教育报原总编辑、中国教育报刊社原社长 俞家庆:与时俱进的中国教育报

  我于1989年2月调入中国教育报社工作,1999年2月调离报社。十年来,无论是把握报纸政治方向,还是锤炼和建设采编队伍,以及改善办报设施和职工工作、生活条件,都得到了国家教委(教育部)历任领导的关爱和大力支持。>>>详细

  甘肃武威市退休火车司机 穆学仁:一个火车司机与中国教育报的30年情缘

  与中国教育报结下情缘是在1983年年底。我是火车司机,驾驶蒸汽机车行驶在兰新铁路上。有一天,列车在区间小站停车,我在运转室看到一份图文并茂的中国教育报,我便不管人家同意不同意,硬把那份报纸带到机车上。从此,我便坚持阅读中国教育报。>>>详细

  湖南教育报刊社原社长兼总编辑 唐仲扬:我与中国教育报亲情难舍30年

  中国教育报是1983年初创刊的,当年7月7日正式出版。当时,我是湖南教育报刊社主要负责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从她的创刊号读到现在的近9000号报纸,从未间断过。我在阅读报纸的同时,也有幸尽我所能地为这张报纸的通讯工作效力。>>>详细

  山东省齐河县教育 局韦清:中国教育报孕育共同的教育理想

  2004年下半年,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周刊组织了一个“校长要不要上课”的讨论,我的短文《校长要干校长的事》有幸于9月14日刊发,这是我当老师20年、爬格子7年来首次在国家级报纸发稿。从此,我就与“现代校长”周刊结下了不解之缘。>>>详细

  天津天铁集团教育委员会党委书记 陈自鹏:中国教育报是个加油站

  最初阅读中国教育报,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我刚刚毕业的时候,恰逢中国教育报组织纪念自学考试的征文,我提笔写了一篇名为《身影》的散文,这篇小文得了二等奖,报社还寄来一笔奖金,后来这篇文章先后转载在天津日报、天津教育报上。>>>详细

  甘肃省天水市教育局电教馆副馆长 闫锁田:梦自香山来

  那是2010年的初夏,我有幸在北京香山参加中国教育报举办的区域教育新闻宣传工作会,让我紧紧握住了教育报各位老师的手,之后的相遇、相识、相知,我的新闻梦想才化茧成蝶。五月的香山,青山绿树,花团锦簇。见到中国教育报的编辑、记者,待人的厚道热情,一种相见如故的感觉扑面而来,一下子打破了对这份居于教育高层主流报刊心存的神秘感。>>>详细

  陕西省宝鸡市店子街中学党支部书记 冯怀仁:中国教育报丰富了我的人生

  记得20多年前,我还是一名青年教师时就喜欢看报,而在众多报刊中我独爱中国教育报。那时,只要学校橱窗里贴出中国教育报,我必定从头看到尾。我经常跑到图书馆央求管理员,把上期橱窗贴出的中国教育报给我。时间久了,管理员就把从橱窗里取下来的中国教育报放到一边,等我去拿。后来当了校长,每到一所学校,我都给自己订一份中国教育报。>>>详细

  山东省临邑县教育局局长 潘国英:每一所学校都离不开中国教育报

  对中国教育报有深刻的认识,是在2011年1月,张兴华和魏海政两位记者来临邑采访学校食堂工作。我县从2009年3月开始改造学校食堂,收回外人承包的学校食堂经营权,由学校自主管理,按照“零利润”模式经营,实行配餐制,每天学生交上6至7元钱,就能吃上三餐不重样的饭菜,主食放开肚皮吃。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全县22处学校食堂的改造,惠及全县2万多名学生。>>>详细

  河北省康保县第一中学教 师石春:中国教育报引领我幸福成长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从走上岗位的第一天起,我就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文学作品和专业书籍之外,我最喜欢读的就是中国教育报。二十多年前我所在的乡村中学,全校只订阅了一份中国教育报,阅读这份报纸成了校长的专利,普通教师想读就只能向校长借阅。我是最能借报纸的人,每期都不落。>>>详细

  山西省运城市实验中学副校长 杨学杰:中国教育报给我成长的源泉和养分

  从参加工作的1985年起,我与《中国教育报》在近30年中共同经历了许多故事。我的成长、我的进步、我的成熟,都得益于《中国教育报》。伴随着《中国教育报》不断壮大,我也逐渐成长起来。由教师到班主任,再到中层管理干部,到现在的学校领导,是她给了我成长的源泉和养分。>>>详细

  江苏省启东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施正辉:中国教育报是大胆改革的助推器

  1983年秋,我进入南京师范大学就读师范专业。在这所花园式学校里,最令我喜爱的不是古色建筑或花草树木,而是篮球场北侧道路旁长达30米的报栏。而最使我难忘的是,在这块阵地上结交了《中国教育报》这一良师益友。在上课途中或夜课结束后,总有我的身影在《中国教育报》面前出现。>>>详细

  湖北省武穴市余川镇中心学校教师 吴学书:我成长的“思想导航器”

  每天与中国教育报为伴,心智得到润泽,感情得到升华,工作起来也就更加得心应手。我的人生之路似乎也因此一步一个辉煌。从教以来,我获得各级单位颁发的奖章、证书、奖状摞起来足有两尺多高,数一数,竟然有近百个。其中,有省教育厅评选的“湖北省骨干教师”,有黄冈市授予的“师德标兵”,等等。>>>详细

  中国教育报退休记者 苏婷:无怨无悔的青春岁月

  1983年3月3日,是我到中国教育报工作的第一天。当天也是中国教育报“试刊号”发行的日子。记忆中,那天的阳光十分灿烂。穿过有些灰暗的楼道来到办公室,我见到的第一个场景是,编辑部里人人都捧着一张飘散着油墨香味的报纸兴奋地议论着,从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报头说到前几天的编排过程,大家说得津津有味。>>>详细

  中国教育报原总编室主任 符德新:那时,我们正年轻

  30年的时光长河缓缓流淌。30年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如今已陆续步入退休行列,成了站在河岸上的观潮者。他们仍然在关注着这张与自己有着割不断血缘关系的报纸。新一届党中央做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教育报人脚踏实地,改进作风、文风,把这张报纸办成校长爱读、教师爱看的一张报纸,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详细   

  中国教育报云南记者站原站长 肖敏:三十而立 花香满衣

  接到报社领导的短信,我以为看错了,30年?怎么会是30年?揉揉眼睛又一想,可不是30年了吗?哦,似箭光阴30年,人生路上匆忙工作时的精神皈依,亦可谓心灵寄托,我也一直引以为荣,且至今念念于心的中国教育报,已经三十而立。报纸草创时期艰难起步的往事,仍旧恍然如昨…… >>>详细  

  中国教育报原编委 顾雪林:如风般的往事

  1992年8月20日至9月21日,我和刘全聚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宋汉良的邀请,赴新疆采访当地的教育,先后到过阜康、石河子、喀什、塔什库尔干、伊犁、阿勒泰和吐鲁番等地,一个月时间采访了近40所学校,回京后发表了《新疆教育万里行》的系列报道,一共7篇,受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的来函表扬。>>>详细 

  湖南省安化县林业局干部 陶泽文:我和父亲与中国教育报的不解情缘 

  父亲是教育战线上的一位退休干部,虽然年过七旬,但对中国教育报却情有独钟。他在退休的这些年中仍与中国教育报为伴。阅读中国教育报是他每天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一天不看报纸他就觉得吃饭不香、睡觉不实。>>>详细 

  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局长 张英稳:一路有你相伴 不断创造辉煌 

  2003年,我担任海安县教育局局长。怎样才能尽快成为教育行政管理的熟手?我选择了阅读中国教育报,拜中国教育报为师。10年来,我天天读,天天做摘录,每月编一册《中国教育报摘录》,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实践。 >>>详细

  江苏淮阴师范学院宣传部副部长 张同刚:从偷读报纸到割舍不断的情谊

  十几年前,我供职的校报编辑部虽然隶属于宣传部,却享受与宣传部一样有分发邮箱的待遇。校报编辑部没有订中国教育报,但宣传部订了,于是我每天早早就到收发室拿邮件,通过收发室的师傅,先把宣传部订的中国教育报读一遍,然后放回原处,再拿我们自己的邮件,这样就没有人知道我已经偷偷看过了。>>>详细

 




[ 比价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比价
推荐比价
点击排行

 
网站主页 | 人才招聘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隐私 | 分站加盟 | 线下汇款 | 会员升级 | 网站地图 | 帮助手册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