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英语  课程  MBA  管理  培训  平面设计  出国留学  教育  海外留学  安全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页 » 新闻 » 财会金融 » 正文

别被专业束缚你的梦想,“跨界”也能闯出一片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9-22  作者:中博诚通  浏览次数:157
核心提示:其实,在我们身边,专业跨界的例子不胜枚举:学理工科的去做了文案,学语言的去做了会计,学数学的考了新闻研究生,学经管的读了
 其实,在我们身边,专业“跨界”的例子不胜枚举:学理工科的去做了文案,学语言的去做了会计,学数学的考了新闻研究生,学经管的读了艺术类研究生…

 

 

 

那么问题来了,当专业与你的梦想或者就业不一样时,“抛弃”本专业一定是一种“浪费”吗?看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几位学生的故事,或许你会更加勇敢追求内心渴望的梦想。

 

 

 

专业向左梦想向右 他们这样选择

 

学金融的李琳佳实现了“记者梦”

 

李琳佳学的是经济与金融专业,但她从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那时我虽然非常喜欢清华经管学院的培养方案,却觉得进入商学院与自己做记者的职业理想不太搭调”。填报志愿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鼓起勇气问钱颖一院长:“之前经管的毕业生中有没有做记者的?”“院长回答我,就算没有,你为什么不能成为第一个呢?”

 

正是这“第一次”的鼓励,激励着她在大学四年里不断突破自我:第一次撰写经济学研究论文,第一次在大礼堂的舞台上自弹自唱,第一次教河北农村的留守儿童创意写作,第一次邀请联合国官员进校演讲……

 

毕业前夕,李琳佳终于实现了 “记者梦”。她筹划了一个叫“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的专题采访,用文字记录下了身边的毕业生们日后的去向并发布在了她的个人微信公号上。“读研、工作、拍电影、去支教,还有一个最‘奇葩’的要去养马”,这段有趣的经历,为她的大学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立志用艺术改变世界的“未来戏剧家”

 

毕业于经管学院信管专业,却选择到美国加州艺术学院攻读戏剧制作方向硕士,卢昌婷的这条跨界进修之路实在有些大胆。她坦言,刚进大学时的梦想是想做一名学术型的官员,但进到大学后,经过与学长学姐的交流,她觉得最初规划的道路并不适合自己,并因此陷入了一年多的迷茫期。

 

偶然的机会,卢昌婷参加了学校的话剧队,之后,她在学校的艺教中心接触了一些戏剧课程,到剧场去看了很多戏,也参与到了关于戏剧行业的暑期社会实践当中。“通过对戏剧的了解与实践,我发现,它是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改变和触动的一种艺术形式。”

 

未来,卢昌婷打算做一些跟戏剧和文化产业相关的事,“改变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种,我选择去改变人们的精神世界”。

 

热衷网剧制作的“学霸总裁”

 

来自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林志彬在经管学院的毕业典礼学位授予仪式上,欣喜地接受了钱颖一院长授予的第二学位——他辅修了经管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想走出舒适区,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希望自己更加博闻广识”。

 

攻读双学位本就意味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然而,纸上谈兵可不是他的理念。2014年,林志彬和其他7个同学一起创办了一家叫做“山锋光影”的视频公司,做原创网络剧IP的生产和营销,如今已经获得了三轮融资。今年的清华大学招生宣传片,就是由他们公司拍摄制作。

 

大学四年,林志彬坚持晚上十一点睡觉,早上五点多起床晨跑,吃完早饭后,再接着去上课、自习或是打理公司事务。

 

未来,他打算进入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继续深造,学习互联设备的相关内容。同时,他也表示,做网剧虽然与专业无关,“但它是爱好,是梦想,会一直坚持下去”。

 

 

主动选择或者被动放弃 都要用心适应

 

 

这三位同学在毕业后,主动选择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并为之努力。在专业不对口这件事情上,主动选择的同学往往能明白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从而经过权衡之后做出取舍。这部分同学由于自我认知和定位清晰,因此具备更加清晰的奋斗目标,能主动做出规划,朝着原本不熟悉的领域前进。

 

对于被动选择的同学来说,专业“跨界”很多时候掺杂痛苦和纠结。尤其是在就业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多数人不得不把所学专业丢在一边,去做一份完全陌生的工作。当必须进行专业“跨界”时,我们不妨考虑一下自己的前途问题:该如何面对?如何调整?

 

有失必有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跨界”能否获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及时调整心态,不断接受新知识、适应新环境。

 

事实证明,在现实中,无数成功人士在择业时,抛开“跨界”的顾虑,进行了全新的选择。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修的是法律专业,他等不到毕业就跑出来做生意。还有更多的人,连大学的门都没有进过,却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某一行业的精英。

 

大学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一种创新型思维方式和社会化适应能力,每一个走出校门的毕业生都应该不断自我更新,就算从事的并非原专业工作,也能成为“被岗位所需要的人”。

 

 

 

面对“跨界”:相对优势才是立足之本

 

 

其实专业“跨界”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医学、工学等专业,对口率较高,主要是因为与这些专业相关的工作专业性较强,毕业生具有专业技能在求职时更具优势,同时较高的专业门槛也导致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想要涉足这些领域的难度较大。

 

•而英语、法学等专业对口率较低的学科门类,主要原因是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相对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综合能力较强,更容易适应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另一方面这些专业的就业环境不够理想,或者是就业面过窄(如哲学),或者是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状况太严重(如法学),迫使更多毕业生不得不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

 

总体来说,世界上的大部分资源都是稀缺的,每个人都是在自我利益考量的情况下利用相对优势进行分工协作,把有限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就拿对于毕业选择之一就业这个问题而言,社会上的工作机会也是稀缺的资源,要实现每个稀缺的工作机会都效益最大化,就要保证每个得到工作机会的人是具备相对优势的人,这是社会工作机会资源配置的市场规律,也是每个劳动者在社会中的立足之本。

 

相对优势不是绝对优势,是相对于选择范围内的其他人而言,你在这方面有相对优势。表现在工作上或者学习能力上,可能是专业技能,可能是知识经验,也可能是学习方法、素质心态等等。我们在大学选择专业,或者重新定位专业时,就是为了磨练出在某一方面比其他人具备相对优势的能力。因此,不论是就业中的专业“跨界”还是深造时专业“跨界”,都不用担心或者焦虑,关键是发现自己的相对优势之所在,并磨练自己的相对优势。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留下你的真实点评

 
 
 
资讯排行榜
推荐图文

 
网站主页 | 人才招聘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隐私 | 分站加盟 | 线下汇款 | 会员升级 | 网站地图 | 帮助手册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
Processed in 0.297 second(s), 8 queries, Memory 1.9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