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英语  课程  MBA  管理  培训  平面设计  出国留学  教育  海外留学  电脑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页 » 新闻 » 行业新闻 » 正文

跨学科的丝路戏剧乐舞研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6-14  浏览次数:338
核心提示: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14日第462期作者:黎国韬 【核心提示】探索丝绸之路戏剧、乐舞问题,可为传统戏剧史、音乐史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14日第462期 作者:黎国韬 

    【核心提示】  探索丝绸之路戏剧、乐舞问题,可为传统戏剧史、音乐史研究提供帮助。敦煌石窟的壁画为古代戏剧史、音乐史研究提供了无数的图像资料。汉唐时期,外来乐舞、戏剧通过西域大量传入中原,《文康乐》、《乞寒胡戏》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探索丝绸之路戏剧、乐舞问题,可为传统戏剧史、音乐史研究提供帮助。很多年前,人们普遍认为,保存于《永乐大典》的《张协状元》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最早的戏剧剧本,但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的发现则对上述观点提出了有力挑战。尽管《弥勒会见记》是否为戏剧剧本仍存争议,但《张协状元》已被多数戏剧史家改而限定为“流传至今最早的汉文戏剧剧本”。又如,参军戏是古代戏剧发展史上一种重要的演出形态,自古以来被视为中国所产。但宋人陈旸的巨著《乐书》却明确指出,参军戏是唐代“胡部乐”中的一种,其说则本于晚唐人段安节所撰的《乐府杂录》。循此线索对相关史料重新考察,并结合中古西域大量胡乐东传的事例,不难看出《乐书》的说法有较多可信的成分。这样一来,在传统戏剧史中关于参军戏的描述,有不少地方可能要改写。


    当前,参与丝路戏剧、乐舞研究的学者有日渐增多的趋势,但可供研究的材料毕竟有限,找到新的、有价值的学术增长点或研究课题就比较迫切了。如作为唐皇朝的帝都,长安是当时政治文化的中心,自然也是全国戏剧、乐舞艺术的管理中心。特别是开元二年,唐玄宗设立“五教坊”以掌散乐、俗乐,其中三个就设在长安,它开启了教坊千余年来掌、教散乐、俗乐的历史,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毫不夸张地说,教坊管理、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戏剧、乐舞艺人,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戏剧史、音乐史的发展,亦极具研究价值。而循着戏剧、乐舞管理的角度往前追溯,则长安也是西汉皇朝的京城,在这里曾有过乐府、上林、黄门鼓吹的存在,大批的戏剧、乐舞艺人活跃其间,也是较具研究价值的。

 


    敦煌石窟的壁画为古代戏剧史、音乐史研究提供了无数的图像资料,同样丰富的还有敦煌遗书里面的文献资料,但除了曲谱、乐谱、舞谱外,这批资料被运用于丝绸之路戏剧、乐舞研究的其实不多,有时还会存在一些考释上的错误。例如,S.3929号背面之《建窟发愿文》(《董保德佛事功德颂》)曾出现过“花句(勾)”一词,学者普遍认为即“花舞、勾队”的意思,但实际上却源于佛经中的“莲花勾栏”,是与古代戏剧舞台“构栏”有关的一个词。又如,敦煌遗书藏文手卷(P.T.44)记载了莲花生大师入藏前收伏四魔女的故事,表面看这与丝绸之路戏剧、乐舞没有联系,但这则记载曲折地反映了“十六天魔舞”内容上的渊源,而这种舞蹈于河西地区一度广为流传,是在隋唐时期传入中国的金刚舞基础上创编的。以上例子若能在敦煌遗书中仔细寻绎,必能披沙拣金。


    汉唐时期,外来乐舞、戏剧通过西域大量传入中原,《文康乐》、《乞寒胡戏》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在此过程中,粟特九姓胡人作出的贡献尤大,龟兹、疏勒、于阗等地的乐舞也很有影响,但是,相关研究却不够深入。


    由此,丝路戏剧、乐舞尚有不少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如能将宗教、民俗等问题与戏剧、乐舞相结合,适当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则施展能力的空间还会扩大许多。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链接:


1988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作为“文化发展十年计划”组成部分的“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其目的在于关注东西方交往的起源,促进东西方的交流和对话。


2003年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新规则,丝绸之路沿线遗产点可作为整体进行一次性申报。


2005年11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中亚地区研讨会,一致通过了将丝绸之路中亚段作为线性遗产申报的计划。


2006年8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国家文物局联合召开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商会议,丝绸之路联合申遗进入了实质性准备阶段。


2006年10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召开会议,具体讨论丝绸之路中亚段的申报问题,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实质性行动开始。


2007年10月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文物局在西安举办了“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进一步确定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念。


2008年 6月
    世界遗产中心与中国国家文物局在西安召开第四轮中国和中亚国家协商会,与会专家学者及相关国家代表提出了丝绸之路申遗的各国预备名单。


2009年11月
    “丝绸之路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西安召开。


2011年5月
    丝绸之路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以“廊道”的概念将丝绸之路遗产点重新划分为若干段落,形成《丝绸之路主题研究报告》。


2011年12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哈、吉三国代表出席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协商会,提出跨国系列申遗的项目名称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路网)”。

 

2012年4月
    中国国家文物局发出通知,根据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两国代表草签的《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备忘录》,历时24年的丝绸之路申遗终于迎来了曙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责任编辑:梁瑞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留下你的真实点评

 
 
 
资讯排行榜
推荐图文

 
网站主页 | 人才招聘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隐私 | 分站加盟 | 线下汇款 | 会员升级 | 网站地图 | 帮助手册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